中药盐制法是以盐及盐水为辅料按规定程序加工处理药物的炮制方法,是中药常用的辅料制法之一。
中文名
盐制
类型
中药盐制法
属性
中药常用的辅料制法之一
记载
《本草纲目》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盐的品种分为食盐、青盐和白盐三大类。
食盐,别名有:盐(《周礼》),咸嵯(《礼记》),峭(《广雅》)等。其来源为海水或盐井、盐池、盐泉中的盐水经煎、晒而成的结晶体。食盐用来炮制药物始见于刘宋时代的《雷公炮炙论》,如蓖麻子“凡使,先须和皮,用盐汤煮半日,去皮,取子,研过用”;牡蛎“凡修事,先用二十个,东流水,盐一两,煮一伏时” 。历代盐制药物中以食盐炮制的药物最多,在宋、明时期盐制药物和方法迅速增多和完善。《中国药典》2005年版、《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炮制规范中规定盐制辅料均为食盐。
青盐,别名有:大青盐,戎盐(《五十二病方》),胡盐(《名医别录》),秃登盐、阴土盐(《新修本草》),寒盐、冰石(《石药尔雅》),羌盐(《日华子》),青盐(《圣惠方》),岩盐(《地质矿物学大辞典》)等。其来源为氯化物类石盐族矿物石盐Halite的结晶体。青盐用来炮制药物始见于宋代《太平圣惠方》,如木瓜“切头上一片为盖子,剜去瓤并皮子,如硫磺,青盐在内”。此后多有文献记载,如萆薢“青盐三铢水半盏煮熟”,苍术“一斤,用斗子青盐半斤,同炒黄色,不用盐”等。青盐制药物古代历代均有应用,但现代却不再应用。
白盐,别名有:光明盐,圣石(《雷公炮炙论》),水晶盐(《本草纲目》)等。其来源为氯化物类石盐族矿物石盐Halite无色透明的晶体,化学成分同大青盐,杂质较少。白盐用来炮制药物始见于刘宋时代的《雷公炮炙论》,如白垩“每修事白垩二两,用白盐一分,投于斗水中,用铜器物内沸十余沸了,然后用此沸了水飞过白垩,免结涩人肠也”;青橘皮“汤浸去白盐炒”。白盐制药物历代文献记载较少,现代更不再应用。
自唐代起开始应用盐和其它辅料或药物来共同炮制某味药物,至明、清时期,该类组合辅料共制的方法增多,涉及到其它辅料和药物数10种。
组合辅料 | 炮制药物 | 炮制方法 |
盐、醋 | 芜菁根 | 取其根生捣后,和盐醋浆水煮。 |
盐、泔 | 黑附子 | 青盐二钱,以泔水同皂荚水浸去皮根。 |
盐、酒 | 杜仲 | 盐酒拌炒断丝。 |
便、盐、甘草 | 附子 | 童便煮而浸之文武火烈其毒助下行之力入盐加甘草解毒。 |
姜、盐、童便 | 附子 | 以刀去净皮脐。先将姜汁盐水各半瓯,入砂锅紧煮七沸;次用甘草黄连各半两,加童便。 |
盐、酒、油 | 补骨脂 | 盐酒浸宿蒸过曝干同乌油麻炒熟去麻单用。 |
酒、醋、盐、童便 | 香附 | 酒醋盐水童便各浸三日烙研。 |
乳、盐 | 黄柏 | 人乳拌匀,晒干,再用盐水炒。 |
盐、茴香 | 杜仲 | 每一两用茴香一钱盐一钱水二钟拌炒。 |
盐、酒、黄柏 | 补骨脂 | 二两,青盐三钱煎汤拌半日,去皮,黄柏五酒煎拌补骨脂。 |
童便、盐 | 草乌 | 童便浸七日切碎同盐炒。 |
蜜、盐 | 罂粟壳 | 盐鼓一两沸汤浸一时蜜水拌匀。 |
盐、黑豆、防风 | 附子 | 一两用防风一两锉如黑豆大盐四两黑豆一合炒附子裂去诸药只用附子去脐皮。 |
盐、酒、补骨脂 | 肉豆蔻 | 盐酒浸破故纸同炒干燥不用故纸。 |
盐、油 | 草乌头 | 用盐在油中并炒妙焦黄色拆裂候冷纸布揩令净。 |
盐、酒、芝麻 | 补骨脂 | 盐酒浸一宿同芝麻焙声绝去麻。 |
酒、醋、盐、姜 | 香附 | 酒醋酥盐姜汁浸瓦上焙干。 |
盐、姜 | 乌头 | 生盐水浸一月切片姜汁浸一宿炒干。 |
盐、酒、蜜 | 知母 | 二两各用盐水酒人乳蜜浸晒炒 |
盐制的方法较多,可细分为盐炒、盐炙(盐水炒)、盐水浸、盐水蒸、盐水煮、盐水洗、盐水淬等操作方法。
盐炒系指取净药材,置锅内和盐共同炒制至规定程度的方法,其方法始于宋代,盐炒后大多去盐使用,如红蓝花“一两入盐一分炒令黄”,天雄“一分,锉碎,以盐一分,同炒令黄色”,类似的有补骨脂、益智仁、葫芦巴、苍术、茴香、骨碎补、延胡索、僵蚕等采用此法炮制。此类制法自明代后已较少使用。
盐炙(盐水炒),系指取净药材,加盐水拌匀,闷透,置锅内(个别的先将净药材放锅内,边炒边加盐水),以文火加热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该法始见于宋代,如萆薢“盐水浸炒干”,生姜“二斤和皮切作片子以盐三两淹一宿慢火焙干”,类似的有黄芪、甘草、陈皮、黄柏、独活、桑螵蛸、香附、小茴香、延胡索、吴茱萸等采用此法炮制。此类炮制方法为《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规定的法定方法。全国统编教材《中药炮制学》亦采用此法。
盐水浸,系指取净药物置盐水溶液中浸渍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该法始见于宋代,如乌头“盐水浸一日切作片子焙干炒”,类似的有黄芪、天雄、生姜、补骨脂等采用此法炮制。此类制法在盐制法中应用较少。
盐水蒸,系指取净药物加适量盐水溶液拌匀,闷润至完全吸收后,置蒸具中用水蒸气加热至一定程度的方法。该法始见于宋代,如绵黄芪“六两用淡盐水润饭上蒸”[30],类似的有莲花须、五味子、补骨脂等要求用此法炮制。此类炮制方法在《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亦有收载。
盐水煮,取净药材置适宜容器内,加定量盐和适量清水,共同煮至药物达到炮制要求,盐水被吸尽的方法。该法始见于南北朝时期,如薏苡仁“若更以盐汤煮过,别是一般修制,亦得”,类似的有蓖麻子、牡蛎、干姜、木瓜、乌头、天南星、吴茱萸、巴戟天等采用此法炮制。此类制法在盐制法中应用较广。
盐水洗,系指取净药材置适宜容器中,用适量食盐水溶液淋洗一定时间的炮制方法。该法始见于南北朝时期,如吴茱萸“凡使,先去叶、核并杂物了,用大盆一口,使盐水洗一百转,自然无涎……凡修事十两,用盐二两,研作末,投东流水四斗中,分作一百度洗,别有大效”,类似的有白垩、半夏、蛇蜕、橘红等采用此法炮制。此类制法在盐制法中应用较少。
盐水淬,系指将净制药物用明煅法煅至红透,趁热投入定量盐水中浸没片刻后取出,或直接在煅透的药物上喷淋盐水,使其酥脆的方法。该法始见于明代,如紫背铅“紫背铅二两……盐卤汁五两,烧铅以卤汁淬尽”。此类制法在盐制法中应用极少。
盐咸寒入肾,主沉降,可以增强药物入肾治下之功,如陈皮“治下焦,盐水炒”,同样的药物还有黄芪、附子、薏苡仁、黄柏等。一般的补肾药盐制后能增强补肝肾的作用,如杜仲“补腰肾,盐水炒”,同样的药物还有巴戟天、韭菜子等。部分药物盐制后能增强疗疝止痛的功效,如吴茱萸“治疝盐水炒”,同样的药物还有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部分药物盐制后可增强固精缩尿的功效,如益智仁“盐炒止小便频数”。
盐咸寒属阴,可增强药物清热滋阴的功效,如知母“益肾滋阴,盐炒便入”,“盐水炒泻肾火”,同样的药物还有黄柏等。
盐咸寒属阴,可缓和某些药物的燥性,如补骨脂“性大燥,一法用盐水浸一日,取出晒干,再同盐炒过用”,同样的药物还有益智仁等。
便于应用。如云母“时珍曰:道书言盐汤煮云母可为粉。又云:云母一斤,盐一斗渍之,铜器中蒸一日,臼中捣成粉。又云:云母一斤,白盐一升,同捣细,入重布袋之,沃令盐味尽,悬高处风吹,自然成粉”,盐制云母的目的为便于粉碎;如吴茱萸“使盐水洗一百转,自然无涎”,盐制的目的是利用高渗作用洗去黏液质。
利用盐的防腐、高渗、电解质等理化特性处理药物,使之利于贮存,从清代开始,附子用胆巴水浸泡防腐,如《本草问答》云:“四川彰明县采制附子,必用盐腌”,肉苁蓉采用盐腌亦为了便于防腐保存。
盐制后能够遏制药物的某些偏性和副作用,如白垩用盐水水飞“免结涩人肠也”。
以《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一书所收载的文献为据,收集了从唐代以前到清代的盐制品种,不重复的药物涉及105种。
年代 | 沿用品种 | 新增品种 |
唐代及以前(8种) | 蓖麻子、芜菁根、薏苡仁、白垩、吴茱萸、石决明、牡蛎、菰根 | |
宋代 (沿用3种,新增36种) | 白垩、吴茱萸、石决明 | 天雄、川乌、草乌、附子、干姜、小茴香、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骨碎补、温肭脐、 青橘皮、陈皮、红蓝花、延胡索、桃仁、牛膝、萆薢、牵牛子、木通、苍术、木瓜、甘草、黄芪、知母、黄柏、蝉蜕、鳖甲、皂荚、精羊肉、生姜、石薜荔、杜仲、大白梅、大青梅、巴戟天 |
金元 (沿用8种,新增8种) | 茴香、吴茱萸、草乌、附子、菟丝子、苍术、黄芪、补骨脂 | 艾叶、香附、橘红、川楝子、菖蒲、甜瓜子、水蛭、金刚骨 |
明代 (沿用27种,新增36种) | 巴戟天、天雄、川乌、草乌、附子、小茴香、生姜、牡蛎、 萆薢、菖蒲、吴茱萸、杜仲、补骨脂、益智仁、苍术、陈皮、橘红、川楝子、香附、水蛭、知母、黄柏、石决明、甘草、黄芪、白垩、蓖麻子 | 高良姜、八角茴香、云母、蛇床子、鹿茸、川芎、地龙、全蝎、当归、天南星、麦冬、天冬、桑螵蛸、肉豆蔻、独活、人参、白术、莲子、栀子、黄连、升麻、侧柏叶、川椒、白芍、荜菝、厚朴、磁石、蜂子、卷柏、莲花须、蛇蜕、苏木、羊肾、熟地、枸杞子、虾米 |
清代 (沿用12种,新增17种) | 陈皮、大茴香、黄连、菖蒲、知母、小茴香、补骨脂、黄芪、香附、川楝子、萆薢、橘红 | 石斛、山茱萸、沙苑子、泽泻、大戟、荔枝核、橘核、枳壳、杏仁、蚕砂、蜂房、车前自、沙苑蒺藜、山药、桃仁、五倍子、紫背铅 |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盐制药物14种[27]:巴戟天、杜仲、补骨脂、益智仁、小茴香、荔枝核、韭菜子、橘核、葫芦巴、泽泻、车前子、知母、黄柏、菟丝子,多以补肾药物和收涩药物为主。
,,
本文链接: http://occidental.immuno-online.com/view-492263.html